在我剛懷孕的時候,每個人都會說我以後一定是個"虎媽",
但我認為,我應該只是個囉嗦的媽媽,
我會不斷的跟小孩分析決定之後的結果,
「你決定這時間不睡覺的話,那你明天會很累,你要承擔嗎?」
「你決定不吃的話,你等等晚餐前就會很餓很餓,可以嗎?」
當小孩出生之後,我每天都在學習當媽媽
每天都要不斷的提醒自己
1.小孩每天都在成長,我不要幫她做決定
就算飯吃不到她的量,只要她搖頭或是不想吃的時候我就不餵,之後等她餓了她就要餓一會兒。
她要往哪裡走我都會讓她去,她要爬高我也給她爬,她跌倒的時候哭了就知道這樣危險。
2.她是人,她也有食欲不好的時候、她也有不想睡的時候
她不想睡的時候我會再陪她滾一下,
她還想玩我就會讓她再玩一下,再把她抱起來,這時候她會哭鬧,我就會跟她說睡覺時間到了,
然後她一沾到床就會自己乖乖躺著,眼睛張得大大的發呆,過一會兒就睡了。
然後我學著放鬆跟與她一起生活!
我想,我們父母應該跟小孩商量哪樣的生活模式比較好,
這種事情沒有我依著你或你一定要依著我。
小孩不會說話,但他會表達,
時間到了,她還不想睡,她會逗著你玩;
她有點累到睡不著,她會哭著要你哄哄她、
她今天食慾不好吃不下了,她會哭著搖頭揮手閉嘴。
人不是機器,沒有一定的規則可以遵循,
一樣米養百樣人,沒有每個小孩都適用的教育方式,
我們只能不斷的從小孩習慣中觀察。
每個父母都在學習,
人家說行萬里路勝讀萬卷書,
我很幸運的是,我可以從開店來往的客人中學習。
--
我遇過一組客人,小朋友很開心的跑進來店裡,
媽媽大喊:不要跑那麼快。
然後小朋友依然很快的衝進店裡的遊戲區裡面,
媽媽大喊:不要亂動別人的東西、不要穿鞋進去帳篷裡面(店裡有個小帳棚)
小朋友走出帳篷之後拿起我們店裡提供的車車玩具丟來丟去玩,
媽媽又喊:不要這樣弄人家的玩具!
小朋友走出遊戲區之後,左翻右翻衣服,
媽媽說:不要這樣亂翻人家的衣服。
過一陣子,媽媽拿了一件衣服給小朋友說:你穿穿看這件!
搖頭
「你不是喜歡車車圖案的衣服?」
搖頭
「你都不要,那我們回家了!」
搖頭加尖叫。
然後媽媽看著我說:這孩子甚麼都不要,真是讓人煩惱!
--
我又遇過另外一組客人,
小朋友一樣用跑的進來店裡,已經準備要直衝遊戲區了,
媽媽走進來之後抓著小朋友說:慢慢走比較安全對不對?
小朋友點了點頭。
媽媽拿起一件小洋裝問孩子說:這件你喜歡嗎?
小朋友搖搖頭
「為什麼?」
小朋友離開遊戲區,找了找,指了另一件衣服
「你喜歡這件嗎?」
點頭。
「但是家裡也有一件很像的裙子,你記得嗎?」
點頭
「那家裡沒有媽媽手上這種衣服,你想要一件不一樣的嗎?」
點頭。
--
類似這樣的兩個故事,經常發生在我們店裡,
有些小朋友很擅長溝通,他可以跟你討論好或不好。
有些小朋友只會不斷的搖頭說不,
每個父母都是愛孩子的,
但是,如果忘記小孩每天都在長大的話,
就會容易養成一個不斷搖頭的孩子,因為你會太經常對著孩子說"不可以"
你太常用自己的觀感幫孩子決定事情,對話中少了問號之後,就會少了很多。
小朋友會變得不擅長溝通,就會容易不斷的對著你搖頭,
那他為什麼不要呢?或許他也不知道,
或許只是因為他太常被反對,所以他認為搖頭是正確的反應。
他會很晚才開始學著思考,因為他很少聽到問號。
有些人說:不要對著孩子說否定的話語。
但我覺得,小孩應該從小就學會點頭跟搖頭,
她的人生中不會一直點頭,所以為什麼我從小就只要教她怎麼點頭,
我經常會跟她點頭跟搖頭,雖然她才一歲根本聽不懂我說甚麼,但我還是會跟她解釋為什麼,
為什麼現在不能陪她玩、為什麼現在不能吃零食...
然後當她在對的時間拿對的東西給我的時候我會謝謝她,
她的生活中充滿了很多問號也充滿了很多"謝謝、不行、好、好棒、不可以"。
我覺得,倒也沒甚麼不好。